桑塔纳

【2024年5月8日,上海】桑塔纳是无数人心中的一代神车,也是所有汽车人的经典记忆。

1983年4月11日,在上海安亭,第一辆CKD桑塔纳轿车下线。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桑塔纳就完成了国产1万辆的任务,这在80年代的中国堪称奇迹。随后,桑塔纳在中国开启了辉煌的人生,红遍大江南北,持续畅销30多年。众所周知的口号“如果你拥有桑塔纳,你就不怕环游世界”仍然被许多车迷谈论。

桑塔纳一辆汽车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照亮了中国普通家庭的汽车梦,也见证了中德两国互信与合作的发展。这就是“国民车”桑塔纳。很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时代选择了桑塔纳

作为中国第一款合资轿车和中德合资合作的开端,桑塔纳注定将载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桑塔纳实际上并不是中德合作的首选车型。当时人们更喜欢丰田皇冠和日产公爵,即使提到德系车,人们也会首先想到奔驰。那么,桑塔纳为何最终“倒下”了呢?

上世纪80年代,中德合作之初,被称为“德国汽车工业之父”的饶斌提出,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一款既经济又安全的汽车,它不仅服务于官方领域,还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根据当时的国情,中国明确了进口车型为中型车,该车型的使用场景应该非常广泛,尽可能覆盖公务、商务和公共出行。

根据这一需求,汽车模型需要具有整体领先的质量。中方在选定合资轿车方案时,也对比了很多同级别车型,比如奥迪80。综合判断,桑塔纳在外形设计、尺寸空、技术实力和车身结构安全性方面是最佳选择。然后桑塔纳在中国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独特的眼光和双方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是时代选择了桑塔纳。

不过,从敲定引进桑塔纳到成功组装第一辆桑塔纳,这条路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一代神车是如何炼成的?

在第一辆桑塔纳下线之前,上汽大众的合资项目经历了挫折。其中,最难迈过的坎是“两停三退”:一是国民经济调整,“年产15万辆”的合资项目太大,必须往下走;第二,德国公众有财政困难,希望停止;第三,国内观念跟不上,必须退出。在重重困难下,项目组出于长远发展考虑,决定将规模降至2万辆,同时将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的滚动发展模式最终克服了所有困难,挽救了项目。

对此,1983年,德国提出先在中国组装一批CKD汽车,甚至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不能当场拍下板子,谈判将中止。面对这一要求,时任上海市机电一局局长的江涛请示市领导后,立即作出决定:“可以!”于是,在当时中国极其有限的汽车生产条件下,7名师傅在上海的装配车间加班加点,仅依靠吊车、锉刀和锤子等工具,在一周内手工组装出了第一辆桑塔纳。

一辆桑塔纳让中国看到了中外汽车工业的巨大差距。幸运的是,当时中国正在为向市场经济转型做准备,并不遗余力地支持促进中德汽车合作,这表明了德方做好汽车的坚定决心。1984年10月10日,SAIC-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两天后,上汽大众开工仪式成功举行。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之路由此开启。

在随后的30年里,桑塔纳在中国经历了多次迭代。桑塔纳2000、时代超人、自由沸点、接君、时代宠儿、时代阳光出现在各行各业的各种出行场景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国民车”,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桑塔纳是上汽大众与中国用户连接的开始。40年来,上汽大众始终以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践行“In China for China”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打造出了朗逸、帕萨特、途观、ID.3等新一代“国民轿车”,延续了桑塔纳的品质和口碑,未来与万千用户共同书写更多优秀的大众故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