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情最新信息

汽车行情最新信息

往好的方面看,特斯拉、理想、广汽本田纷纷裁员,往坏的方面看,头部企业都在优化人员。

表面上看,高河迎来了十亿美元的自救,而在背后,天际乃至魏玛还在寻求重组和再生。

连续一年半的价格战并没有带来汽车市场的繁荣,反而让汽车企业纷纷转入自保。

“这次裁员一开始是主动报名的形式,可以获得N+5的补偿。目前还没有消息说你可以积极申请调走。”在广汽本田工作五年多的刘总,如果这次最终被裁,将获得10个月的一次性工资。这在2024年的经济环境下是非常不错的成绩。这次广汽本田的裁员是先通知各部门,再让员工主动申报。

广汽本田的裁员还是和业内有区别的,就是补偿是N+5,后期可能会逐月递减,但总体水平高于上汽大众N+4的近期水平,也高于丰田等企业N+3的水平。更大的激励范围和更友好的态度,预示着我们要加快自身系统架构的简化和调整。最终涉及人数目前在1000-2000人之间,裁员主要是关于制造部分,因为燃油车在整个市场的销量都在下降,不需要原来计划的产量。

与广汽本田的裁员不同,同期李的裁员更为刚性,裁员的部门也有所不同。5月份裁员18%,涉及5000多人。其实2024年只是第二波。因为早在今年年初,理想就已经加速了对低绩效员工的内部清洗,并在2023年被评为I、F级绩效员工。这个理想的裁员,基本上就是李想再次跟上马斯克的节奏,非核心职能部门裁撤,比如销售部门(主要是交付服务等。)优化范围超400人,招聘部门,智能驾驶团队。

从工龄和赔偿金额来看,李裁掉了近几年新招聘的员工较多,赔偿金额也是标准的N+1。

除了裁员潮的开始,高和的重组更是扑朔迷离。提供10亿美元的iauto集团背后,是2023年收入为零、亏损超过2000万港元的正道集团。关于高和的自救,只能和中东说如果有大集团参与担保,会继续注资,开始转款有关。

裁员为了深蹲,是下一轮价格战的催化剂?

关于裁员有很多猜测和解读,但不外乎两点。一个是企业在储粮转型准备过冬,一个是为了节约成本继续打价格战。尤其是后者,人们关注它。

从企业裁员行为来看,偏向前者的企业较多,偏向后者的企业不在少数。但随着首批车企的数据陆续出炉,发现5月价格战的意义和价值有限,于是纷纷转向前者。

4月15日,马斯克发布内部信,宣布开始全球裁员,涉及人数超过1万人。随后,裁员开始,特斯拉价格战打响。海外市场的降价感知效果并不显著,而中国市场的降价并没有带来持续且明显的良好效果。

公开数据具体是:

2024年4月,裁员降价的消息开始在全球发布(4月15日至4月21日)。特斯拉中国交付约5200辆,环比下降55.6%,同比下降49.5%,其中Model Y约4600辆,Model 3约400辆。

4月第四周,特斯拉官方宣布后驱版Model Y降价1.4万元至24.99万元,而北京车展一开场,马斯克突访中国、FSD即将入华的消息就甚嚣尘上。在多重刺激下,特斯拉在华销量终于回暖,周销量达到1.48万辆。

然而,在5月的第一周,特斯拉中国售出了约1.1万辆汽车,其中包括约1.04万辆Model Y和约600辆Model 3。

在5月的第二周,特斯拉在中国售出了9800辆汽车。

一个月内,特斯拉的周销量通过价格战从1900辆上升到14800辆,数据表现不错。但如果结合整个汽车市场的订单和销量增长来看,特斯拉通过新价格战的效果其实是有限的。

同期数据中,华为宣布鸿蒙系统知止5月1日-5月5日全系车型突破11000辆;

李宣布,从5月1日到5月5日,车辆总数一定会超过3万辆。虽然保额与大定的统计口径不同,但总体情况是战后特斯拉开盘价有所回升,但从5月1日开始逐渐进入冯凭。没有降价可以刺激订单,但特斯拉不准备给或者不能给太多降价。

截至目前,朱晓彤回沪工作后,特斯拉已对中国区销售服务、大客户、分期保险等团队进行裁员,并于5月9日开始对客服、工程师、物流、生产线团队进行裁员。补偿是N+3,而且这次裁员之后,特斯拉最新的销售优惠力度不大,基本延续了4月中旬的政策,即0首付,0利率。

总之,从商业角度来看,特斯拉此轮在华裁员并没有取得完美的效果。因为,置换完成后,Model 3的销量并没有得到持续的提升,目前相对陷入了老款车通过降价来拉动销量的内耗。

它留给ideals和其他车企的意义是,小打小闹的价格战不划算。在现在的环境下,你想动就动整个价格体系。至于李的裁员,这不仅仅是一个奇观。毕竟作为细分市场销量最高的车企,其毛利率超过20%,2023年财报中的现金储备超过1000亿元。其收回也意味着头部公司对市场的短期预测增长有限空,与其继续寻求突破底线,不如保持稳中有升。毕竟原计划2024年上市的几款纯电动汽车,都报了改款,需要钱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北京车圈涌向小米,国产车冲向海外,也是价格战无力继续

所以,达不到预期,迅速调整,是这次裁员的主线,是牵强附会的,被迫与价格战挂钩。

2024年初,李计划年销量80万辆,所以整个企业架构是按照80万辆来搭建的。但随着3月初MEGA的上市,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以及对其他产品线订单和交付的影响,其第一季度的交付预期被主动下调了25%以上,从原来的10-10.3万辆下调至7.6-7.8万辆。

合资品牌这一类,除了广汽本田明确表示,其实本田、丰田、大众、通用等头部企业也在进行相关人事调整,但人数并不多。

企业的过冬和萎缩倾向在增加,人员的流动也在增加。这背后,除了财务原因,也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和信心。

不管高层和中层管理方向如何,毕竟企业高层职位有限。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人流来看,大部分企业开始流向小米。进入2024年后,小鹏的员工有的加入小米,有的加入小米集团,有的加入小米汽车。李的裁员将为小米的人才提供支持。但小米目前制造相关人才比较缺乏,销售和服务人员也不太缺。

小鹏的人员流动留下的信息也表明,即使是品牌建设时的核心员工也在不断降价,但却无法完成销售额的快速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会有把树挪死,把人挪活的灵活想法。

变数很大,现在进一步包括头部合资。有人说,随着国产车的崛起,合资车逐渐衰落只是时间问题,但德国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还是肉眼可见的。

大众最新的消息是,开始放弃原来的All in纯电动计划。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放弃,而是在发现纯电动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后,开始放缓纯电动,而是开始全力推广自己认为更有竞争力的插电式。上汽大众的替代车型帕萨特将采用SAIC集团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进行升级。高度国产化后,价格会大大降低,同时大众的利润数字和销售目标也能得到保证,这是他们想要的。

事实上,在广汽本田宣布裁员的几天后,本田已经发布了最新的i-MMD在日本的进展。第四代和第五代i-MMD的核心变化是发动机切换到阿特金森循环,为混合动力电池提供更好的充电能力,降低了发动机功率,但提高了电机功率,类似于现在的增程。此外,P4电机已进一步增加。简而言之,本田就是要用新能源车的逻辑来做油罐车。这一业绩将使其在海外市场保持竞争力,并保持高利润。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项新技术在短期内不会带来什么帮助。中国车市的数据已经到了瓶颈,每一个预算都有大量的车型可以选择。只有省油,才能吸引买家。通过保存0。l百公里油耗,我们能省3块钱,对网约车用户更有吸引力,而不是对底盘大的家庭用户。

另外,还有一点。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4月份总销量已经呈现出“内销增速放缓,出口和海外销量激增”的局面。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4月,我国汽车整体销量235.9万辆,同比增长9.3%;乘用车:4月销量200.1万辆,同比增长10.5%;4月出口量50.4万辆,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34.0%。

北京车展上,几乎所有有能力的车企都在提一件事,加速出海。有海外业务的奇瑞即将在欧洲设厂。墨西哥已经被比亚迪和江淮站稳了脚跟。比亚迪甚至在泰国开始了价格战,主力车型价格下调20%,4月份实现了快速增长。海外不打高强度价格战是共识。相比之下,国内的价格战已经到了瓶颈。

写在最后:

所以,很多投机实际上是可以停止的。继续打2023-2024年5月区间的价格战,现在很少有车企能做到。随着子弹慢慢打空,头部车企开始陆续收缩过剩的业务范围,以保证长期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力。而且每个头部车企都有示范效应。

特斯拉的收缩也是整个纯电动市场的缩影。目前的意义是除了滥收不砍,什么都能搬。

理想收缩意味着期望增量空之间的有限保守性。所以,即使是刚刚由负转正的华为,也要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市场进展了。

广汽本田的收缩不是合资品牌的孤例,而是同质化的普遍行为,只是程度不同。面对更好的需求,注重利润的合资车企现在并不准备快速扩张,而是寻求一个平稳的丰收和过剩。

总之,随着头部企业的逐步退出,价格战短时间内是无法高强度持续下去的。至于受众少的品牌,以及二三线品牌能否带来新的变数,比如15万的小鹏莫娜。再看这家企业,目前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陷入一跌再卖的怪圈。观望情绪其实不言而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