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谈】

作者:乔庆菊(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系副主任、教授)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人文精神内涵的具体呈现,是中国从古代到现代文脉的表征,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物质支撑。一件日用品或祭器如坛子,一条人工河如大运河,一项宏伟工程如长城,一卷刻有《道德经》等意味深长的文字的竹简和帛书,一套浩如烟海的经典如《四Ku全书》,都浓缩了先民从日常生活到修气安神、与自然相处、与其他文明交流和建立社会秩序的历史过程。

文物无声,儒雅挺拔的雷声,静静地诉说着历史和文明。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它在诞生的那一刻就框定了文化和文明,但其生命力贯穿于历史、现在和未来。无论我们身在哪个博物馆,凝视着哪个文物,无论我们站在良渚遗址还是楼兰古城,我们都会在心中感到一种敬意,想起古人,想象他们辛勤工作的繁忙场景,观察他们制作物品的巧妙想法。我们会发现,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和鲜活的精神血液。这种血脉从未断绝,流淌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也印证了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式不断发展的伟大文明的连续性。这种脉络流入我们的身心,构成了我们贯穿各个时代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它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根源,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文化遗产告诉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理解当代中国,我们不应该从文明的根源出发,但我们毕竟隔了一层。持续性不是自满,而是盈亏的变化。

保护文物不是静态地存放文物,为了保护而保护文物,而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激活文物的文化活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养料。举办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目的是见证历史,以史为鉴,启迪后人,告诉人们历史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人民群众体验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活力,感知中华文化的脉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慰藉文化乡愁,学习文化精髓,将自己与历史联系起来,获得庄严的历史感,从而激发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是人类文明的两翼。文化遗产作为前人创造的成果,具有器物特征和精神属性。祖先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划定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商游》中历史与古人沟通的桥梁。回望过去,文化遗产清晰地展现了数千年的历史深度;欣赏文明和文化遗产是忧郁和优雅的深刻内涵,散发着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表现出一以贯之的文明和正统,这使我们坚定了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讲述过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当代表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护历史文物,传承文化遗产,延续昨天,创造今天,为未来奠基;想起古人,升华自己,传承后人。

留住历史根脉,延续文化命脉,阐释旧态助力新生活;坚定文化自信,振兴文化正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弄潮儿在新时代应该完成的文化使命。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3日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