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中国车市迎来了两款全新车型,一款是来自小鹏的纯电动MPV——X9,36万,令人期待。我们已经订购了一辆,等车到了再和大家详细分享。
另一个是第九代凯美瑞,现在大家都“鄙视”的燃油车。预售起售价17.38万元,混动版仅20.68万元。如果算上2000到7000的拓展基金,起步价只要16.88万。
或许是因为定价太“真诚”,网络上对新凯美瑞的讨论并不低于小鹏X9。在微博里看到有人说新凯美瑞不定17万是因为合资品牌终于认清了事实,放下了所谓的面子,骂骂咧咧的加入了这个内卷。
还有人说,新凯美瑞在一群20多万的国产纯电动b级车面前突然显得性价比高了。这似乎应验了那句话“不努力,以后只能买56E”,可见合资品牌的价格只跌不涨。
当然,我不否认上述观点。凯美瑞作为广汽丰田最重要的利润牛,仅23年就贡献了25万辆,稳坐中型车NO.1的宝座,如果不是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恐怕我也不会轻易放弃利润去拼刺刀。
不过在我看来,丰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新凯美瑞的定价只是价值回归。如果参考凯美瑞在北美的售价,会发现其起步价为2.6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5万元。这还是标配2.5L自吸发动机的版本,而国内售价17.38万元的新车型只有2.0发动机。
言下之意,新凯美瑞的定价只是回归到别人的正常水平。
另外,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新凯美瑞的整体轮廓与现款高度一致。外观上看得见的变化是前后保险杠,前后盖和灯,包括里面的座椅。也就是说,新凯美瑞的模具可以大量用在老款车型上,节省成本。
从新老款车型的轴距和宽度参数上,不难看出两者还是一致的,这也印证了两者的基础大致相同。
但作为上一代凯美瑞的车主,在仔细研究了新车型的所有变化后,我依然认为新凯美瑞在2024年甚至未来几年依然是一款称职的b级车。
首先,我觉得新凯美瑞最值得买的不是2.0L自吸版,而是18.18万起步的2.0 HEV混动版。
上一代2.5L和2.5混动差价达到2万元。如今HEV的成本持续下降,新凯美瑞HEV与燃油版的价差已经缩小到8000元,占整体车价不到5%。我甚至觉得纯汽油版已经没必要了。
毕竟混动带来的不仅仅是燃油经济性,更是越来越顺畅的驾驶体验。而且这款2.0 HEV动力组合是丰田最新的第五代智能电动混合动力双擎系统,采用大容量锂电池和83kW大功率电机。综合功率仅比现款2.5 HEV低15kW,综合油耗低至4.2升。
全新凯美瑞2.0 HEV与2.0L燃油版相比,油耗降低30%以上,动力提升11%,差价仅8000元。这种不懈的自我革新足以体现广汽丰田直面自主品牌的决心。
当然,作为换代车型,虽然车身有大量部件沿用老款,但并不代表新款凯美瑞就此止步不前。
为了进一步提高隔音效果,第九代凯美瑞不仅在前门玻璃上使用了隔音玻璃,还在后门玻璃上增加了厚度为0.76mm的隔音层。新车在时速100公里运行时,车内通话清晰度比上一代提高了8%左右。全车实现多达37项静音升级,90%以上的隔音棉采用效果更好的白棉。
另外,第九代凯美瑞运动版首次推出了与雷克萨斯同款的摆动阀减震器,应该是为了吸引追求运动的年轻消费者。
智能无疑是上一代的短板,新的登机机终于赶上了智能时代的需求。
第九代凯美瑞首次搭载高通8155芯片,该车计算能力比现款提升4倍,屏幕尺寸也升级至12.3英寸。更关键的是,第九代凯美瑞的车擎系统是与华为合作深度开发的,不仅可以实现普通话、粤语、英语单词的混合识别,而且语音指令响应速度提升60%,基本达到中国市场主流智能语音系统的性能。
同时市面上主流的CarPlay、CarLife、HiCar都在支持名单中。无论是苹果用户,安卓用户,还是华为用户,手机互联在新凯美瑞都不是问题。
安全是凯美瑞的专长。当初选择第八代凯美瑞,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它全系标配的主被动安全系统。在第九代车型上,这一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全面提升。
新凯美瑞在老款九气囊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排空气囊,针对前排成员之间的碰撞伤害。此外,侧气帘后部容量增加78%,在侧面碰撞和侧翻事故中能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保护;前排座椅集成了三腔安全气囊,可以降低乘客躯干受伤的风险。
在主动安全方面,全新凯美瑞是首款搭载TSS 3.0增强版的车型。新系统前向监控面积增加8倍,并搭载全新DNN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引擎,支持OTA升级。
作为一次全面升级,该车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6项新功能,分别是RSA路标识别辅助系统、PDA预测主动驾驶辅助系统、EDSS紧急驾驶停止系统、LCA变道辅助功能、FCTA前方交通路口预警系统和EDSS-DMC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
配备LCA变道辅助功能,意味着凯美瑞也支持自动灯光变道。丰田的系统会在完成辅助变道动作后自动关闭转向灯。同类型的其他系统一般需要驾驶员手动关闭转向灯。
必须承认,在智能化方面,凯美瑞永远达不到今天的领先水平,但对于考虑购买凯美瑞的消费者来说,这款车的智能功能和智能驾驶水平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远远超出他们的需求。不是帮丰田洗白,你不妨设想一下,对高端智能驾驶有需求的消费者还会考虑凯美瑞这种稳重的产品吗?
共同进步,百花齐放。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请不要把合资品牌当成我们的“敌人”。
一方面,仍有大量保守用户对合资车有客观需求。打开销量榜,像轩逸、朗逸、凯美瑞、CR-V等合资品牌的热门车型,近一年来销量都能维持在20-30万之间,虽然确实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比如轩逸就取得了20年54万辆的夸张成绩。
但不容忽视的是,从乘联会给出的市场份额变化来看,本土品牌的份额刚刚破50%,只能说是回归合理份额。按照2023年2600万辆的乘用车销量计算,合资品牌仍有1300万辆左右,约等于美国2022年的乘用车销量。
总之合资车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不可忽视。
反观本土品牌,尤其是国资背景的本土品牌,虽然其新能源板块看似销量在增加,但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投入产出比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合资品牌依然扮演着“输血”的角色。
以广汽集团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合资品牌投资收益为70.72亿元,而广汽集团归母净利润仅为45.11亿元。也就是说,没有合资品牌“输血”,广汽集团前三季度将亏损25亿元。
所以,本土品牌想抢走合资品牌的蛋糕,同时又离不开合资品牌的“输血”,这是非常矛盾的。
个人觉得合理健康的市场需要百花齐放,消费者有自己的需求。本土品牌的崛起不是为了消灭合资品牌,而是共同进步,相互学习。
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最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