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4s店

这几年我们都知道二线合资品牌日子不好过。然而,当我突然听到我的同事说“广州没有斯柯达4S店”时,我有点惊讶。如果一个品牌无法在广州这样的城市生存下去,情况会相当严重,更何况斯柯达今年刚刚推出了全新一代明锐。所以我决定去走访几家二线品牌在广州的经销店,看看他们真实的生存环境。经过多方考虑,选择了斯柯达、起亚、雪铁龙,分别代表德国、韩国、法国的二线品牌。

店面数量减少了,日常很少有门。

我们调查的三个品牌都在广州保持3-5家店的布局,不仅在绝对数量上与一汽本田、东风日产、上汽大众等10多个品牌无法相比,而且一半以上都在花都、增城、从化等周边地区,经营成本较低。可见他们在广州的销售业绩已经严重影响了经销商的生存。

雪铁龙4s店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这三个品牌在广州的经销商都降低了服务标准。他们进店看车,只有销售人员简单接待,询问产品信息和订单都没有问题。像过去一样,他们提供茶或更多的互动项目和儿童游戏区,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在店面装修档次上,显然没有太多硬性要求。部分门店外墙颜色脱落,店内灯光略暗,甚至张贴的宣传资料都是停产机型。与同路段、同园区的日产、丰田、别克等店相比,似乎有些没落。

客流方面,我们一共逛了八家店,逛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三个品牌都是工作日下午去,节假日也有去的。其中只有斯柯达广物骏瑞店恰好遇到了另一波正在看车的客户,在我们到访的一个小时左右没有其他客户来店咨询。

据我观察,这三个品牌的销售人员对我们这种购车客户的推销都不是很积极,日常接待也比较平淡,略显压抑。目前,无论是已经迎来重要创新车型的斯柯达、起亚,全新的明锐、K5,还是即将迎来凡尔赛的雪铁龙,在终端的销售都处于低迷状态。难怪销售人员都处于消极状态。也许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觉得,一个品牌的低迷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改变的。

低迷的时候不爆发,就在平静中抑郁。

郁闷的心情不是空。查资料发现,三个品牌的销售表现都比较疲软。斯柯达今年8月销量为8216辆,同比下降41.93%。前8个月累计销量80415辆,同比下降22.92%。其中,作为今年的重量级换代车型,全新明锐8月销量1770辆,3个月销量6604辆。

起亚今年8月销量为11,691辆,同比下降46.48%。前8个月累计销量10.26万辆,同比下降29.65%,距离其年初制定的25.5万辆的销量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作为去年重磅换代车型的新一代K5,8月销量707辆,今年前8个月累计6406辆。途胜8月销量为1131辆,今年累计销量为15991辆。

雪铁龙今年8月销量为2824辆,环比下降0.35%,是去年同期907辆销量的两倍多。前八个月累计销量为16062辆。其中,C3-XR作为主力销售车型,单月销售1587辆。凡尔赛两个月预售近万辆,新车将于9月23日正式上市,开始进入交车期。据店内销售人员介绍,目前订单已经排到10月底和11月份。

观察三大品牌,无论是起亚、斯柯达还是为凡尔赛大放异彩的雪铁龙,都试图通过旗下支柱车型的换代来重新激发品牌的市场号召力。目前,除了凡尔赛,明锐和K5应该是宣告失败的。要说原因,我觉得更大的问题在于多年疲软的弊端,除了作为全新的车型,还没有摆脱传统设计研发的框架,产品的魅力还不足以让消费者“拒绝”。

汽车市场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竞争。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产品的综合实力,国内消费者对设计大胆创新的需求很高,他们追求的是光鲜亮丽的面孔。传统车企在外资的主导下对国内消费趋势并不敏感,基因遗传的制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国内有节能减排和智能化两大趋势,传统车企的R&D系统响应效率跟不上前沿标准,也是产品竞争力大打折扣的原因。

同时,当品牌处于下滑趋势时,整个产销链处于不良循环,一辆车的销售有太多可以成为负面因素的因素,比如厂家与4S店的关系,营销策略的上传下达,产能、物流能力、区域车源分布的合理安排,甚至试驾车的调配,都涉及多方利益,分分钟都会涉及到。

比如起亚K5的换代车型刚上市的时候,最初给人的印象是颜值在线,空够大,定价有诚意,可以考虑入手。但是当客户真正想买的时候,却发现选装包的设计不合理,性价比不高。如果不选,就觉得缺了一些关键配置。后期有涨价传闻,有4S店耍花招,K5的负面新闻。

我想介绍一个跨行业的数据来说明弱势品牌重返辉煌有多难。2020年,一项由商务部和阿里研究院发起的中国老字号发展调查显示,在中国获得认证的1128家老字号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持续亏损,40%的企业盈亏平衡,只有10%的企业蓬勃发展。我关注到,这些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传统弱势的汽车企业,而相比餐饮、食品、服装等品牌,汽车企业的体系规模要放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编辑说:

我们走访的结果证明了我同事所说的广州没有斯柯达的说法并不属实,但同时我也在思考,这几年之所以网上不时有一些品牌“退出中国”的传言,一定程度上是我们主观上认同了一些品牌要退出中国。虽然我们的市场很大,但消费者正在增长。引进海外车型直接投产已经成为过去。一些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缺乏深入研究,对消费者喜好变化反应不够迅速,不能在技术实力进化上领先的品牌,将会越来越艰难。百年品牌不是“避死金牌”。那些无法随波逐流的人,无论是激进还是冷静,积极还是消沉,最终都难逃被告别的命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