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更新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5月1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急诊医学、病理学、医院感染管理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的通知》,其中时隔9年更新质量控制指标,新增脑损伤评估、放射影像、门诊管理3个专业质量控制指标,填补了专业空空白。

根据国家卫生委员会的官方解释,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构建科学规范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对于加强科学精细的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指标更新“质控指标的发布有利于医学学科的规范和统一。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有了具体的质控指标,就有了确切的‘抓手’来提高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临床研究组成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急诊科主任沈海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很多基层医院的急诊医学同仁都想和三甲医院“接轨”。质量控制指标的更新可以说是为他们提供了数据。这种指标控制也会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治愈率的目的。

对比2015版和2024版急诊医疗质控指标可以发现,新版质控指标新增了急诊IV患者静脉输液率、心肺复苏术(CPR)质量监控率、感染性休克1小时内抗菌药物使用率等项目。

沈海涛解释说,其实,感染性休克一小时内抗生素的使用,心肺复苏的质量,都是急救专家共识中反复强调的急救知识。这些条目的罗列,可以让更多的急救医生深刻理解脑海中的急救知识,成为条件急救的内容。

“在急诊科,ⅳ类患者往往是指白天太忙,只能晚上看门诊的非急诊或亚急诊患者。这些患者看门诊时不会采取静脉输液治疗,但去急诊时会经常要求静脉输液。”沈海涛表示,规范急诊ⅳ级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可以平衡门诊和急诊处理方式的同质化;另一方面,静脉注射疗法是一种应急措施,不如口服药物安全。新条目的出现有利于提高ⅳ级患者急诊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此外,质量控制指标填补了脑损伤评估,放射成像和门诊管理的空白。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佟厚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比如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常用的监测手段,此次纳入指标项,有助于各级医院对患者的评估更加规范和自觉。

编辑:谷雨魏

编辑:王振亚

校对:王镇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