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自媒体文章《正在毁灭中产阶级的毒车》受到了很多关注。很多消费者质疑,自己生病是因为买了用了某品牌的车,有异味。
关于汽车异味与疾病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权威结论。但是,很多品牌的车都有异味,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了。大概从2013年开始,媒体已经多次曝光。2017年,涉及异味问题的汽车厂商也陆续召回相关汽车,希望通过更换零部件来解决问题。
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汽车异味投诉逐渐增多。从曝光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远未根治。
为了抗议买到的车辆有异味,不少消费者已经将相关企业告上法庭,但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
维权最大的困境是目前没有汽车空燃气质量评价的强制性标准。2011年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空,但只是推荐性标准;2016年发布了指南修订稿,拟改为强制性标准,但尚未正式出台。
相关指南缺乏强制性法律效力,这意味着虽然消费者闻到明显的异味,甚至自行监测甲醛超标,但无法据此追究相关汽车厂商的责任。
这可能是汽车异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没有强制性标准,部分汽车生产企业可能出于盈利目的,使用非环保材料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发现问题后,一些汽车公司会借此机会拖延作弊,敷衍消费者。
这样,对于那些故意玩坏的企业来说,没有强制性标准就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对于那些愿意遵守规则的公司来说,可能是一种变相的伤害——客观来说,汽车异味的原因有很多,个人的敏感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车企按照规则做了生产,被质疑有异味,甚至让消费者恶心。考虑到没有强制性标准,公司的正当防卫很难有说服力。长期面对这样的质疑,对汽车品牌不可能没有杀伤力。
所以目前当然可以呼吁4S店铺或者汽车公司拿出社会责任感,尽快回应消费者质疑的问题,召回臭车,赔偿消费者等等,但这些呼吁可能很难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从这几年反复出现的汽车异味争论来看,基本上成了立场不同的自说自话。消费者认为汽车异味致病,车企觉得自己的车没事,生病还有其他原因。即使打官司,也很难给出可信的裁决。
这也再次提醒相关各方,对于市场上的产品质量纠纷,重要的是明确标准和规则,而不是道德讨伐。质疑进口豪华车国产化后的“良心不良”,听起来很过瘾,但终究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监管,只能演变成消费者与车企之间无休止的博弈和口水战。
可以说,在我国2亿汽车存量的大背景下,建立车载空燃气强制性质量标准迫在眉睫。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在检测空气体质量的同时,也不妨出台相应的辅助材料标准,做到标本兼治。
当然,很难在一夜之间制定出涉及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的标准。在此之前,负责监管的部门要及时对典型案件做出判决,做出具有示范性的裁决。否则,在长期缺乏权威诊断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敌意和相互伤害难以避免。
□余强(媒体人)
编辑孟然校对李世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