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首付分期付款买车

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相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可以按照收购价格全额发放贷款。这意味着汽车贷款最高比例放宽至100%,消费者未来有望零首付买车。

随后,多家车企迅速跟进,推出零首付、零利息等新金融解决方案。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车贷新政适度降低了部分消费者的首付负担,有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首次购车和赎回需求的释放,促进汽车产品消费升级。

01允许“零首付”买车。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通知》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自主确定自用传统动力汽车和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比例。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汽车以旧换新等细分场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适当降低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这也意味着车贷最高比例将放宽至100%。未来消费者有望零首付买车,提前还车贷也会减少一部分违约金。

4月5日,经济导报记者走访了济南多个汽车品牌的4S店,发现大部分4S店延续了此前的金融政策。

在一家加油车4S店,销售经理王亚飞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他们所有车型现在都有现车。“而且还有1万元到1.5万元不等的现金优惠,外加价值4000元的装修大礼包。”

在谈到贷款政策时,王亚飞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他们店还是按照老政策。“估计过几天会有新政策出来,我可以和你电话沟通。”

“如果不急着提车,可以等。”王亚飞解释说,“过几天会有车展,优惠力度应该会比现在高,相信新的车贷政策也会出来。”

“通知是4月3日发的,紧接着是清明假期,市场反应还不够。所以假期上班后,各金融机构、车企都会出台新的车贷政策。”汽车行业分析师李志康解释道。

正如李志康所说,4月8日,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了《关于推出新版招商银行专属分期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协议的公告》。新版协议涉及汽车分期业务的首付比例、分期金额、还款方式,将于5月23日生效。

不过,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新版协议尚未调整其车贷首付比例。

4月9日,经济导报记者接到王亚飞的电话,据说他所在公司的汽车贷款新政策已经出来了。“新政策有多种选择,优惠6000元,固定零利息。最好能在店里谈细节。”

据经济导报记者统计,节后已有多家车企选择跟进“车贷新政”,推出零首付、零利息等金融解决方案。

如一汽丰田推出“最高8年零首付,36期零利率,505灵活”的金融方案,特斯拉推出部分车型零利息分期购车政策,东风本田推出部分车型“以旧换新零首付”方案。

经济导报记者还注意到,不少车企推出的零首付、零利息等金融方案都是有时限的政策。比如一汽丰田推出的多项金融政策截止日期为4月30日;特斯拉还宣布,4月30日前订购,4月3日前完成交付至6月底,购车即可享受5年零利息活动。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车贷新政”出台之前,有车企曾给出零首付、零月供、零利息的车贷金融政策来刺激销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车企跟进,推出零首付等金融政策。”李志康预测。

02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李志康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汽车消费是一项大额消费,对家庭来说仅次于住房支出,汽车消费是我国社会零售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约占10%。作为消费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的销售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按照之前的政策,自用传统动力汽车和自用新能源汽车最高贷款分别为80%和85%。李志康认为,新政策有望推动汽车销量的增长。

“从清明假期的情况来看,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询问金融政策是否有变化。”另一家燃油车4S店的销售总监黄安强说:“年轻人关注零首付,而买家更关心利息是否有折扣。”

在4S一家新能源汽车店,经济导报记者遇到了正在咨询汽车贷款政策的张兆阳。他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他看中了一款价格在15万左右的新能源车。按照之前的政策,他需要首付3万,贷款12万。得知国家出台新政后,他第一时间来到4S店咨询。

“我可以拿出3万元首付,但后果是手紧。我粗略算了一下,也是贷款三年。如果零首付买车,15万车贷的利息只比12万车贷高三四千元,还是挺合适的。”

银河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石认为,此次购车金融政策的优化调整,在体现政府对汽车消费高度重视的同时,适度降低消费者购车首付负担,有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首次购车和换购需求的释放,带动汽车产品消费升级,有助于汽车市场保质保量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除了金融政策的调整,最近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到了汽车以旧换新。

李志康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到2023年底,中国乘用车保有量约为2.8亿辆,其中约1.3亿辆处于核心换购高峰期(使用年限超过4年),可为汽车市场贡献可观的换购增量。

“新的汽车贷款政策、以旧换新以及车企实施的购车补贴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缓解观望情绪,引导汽车行业消费需求的释放。”李志康说。

本文来自经济导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