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界

4月27日,2024中国商用车金融保险大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卫平为大会带来了《2024年全国商用车金融保险行业形势分析》。以下是根据他现场演讲整理的部分内容。

商用车界

受全球经济形势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商用车行业利润不断被压缩。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大部分商用车企业持续亏损,同时,大部分经销商也面临亏损。在当前内卷化严重的国内商用车市场环境下,整个行业似乎弥漫着一种相当悲观的情绪。我们不得不思考,商用车行业的未来还有希望吗?但是,如果放眼全球,看看国际商用车巨头的利润,就很惊人了!这些国际商用车巨头,如戴姆勒、沃尔沃集团、TRATON、Pekka等。,2023年净利润率超过8%,有的甚至超过13%!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国内商用车企业亏损,为什么这些国际商用车巨头能赚钱?

激烈的竞争是行业中初级阶段的必经之路。

我们来看看数据。首先,我们来看销量。事实上,中国头部商用车企业的销量完全超过跨国商用车企业,但在利润上却相差甚远,利润率更低。

事实上,国际商用车巨头的高利润率并非偶然,它们已经处于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是他们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长期激烈竞争的结果。现在他们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可以享受高度竞争的果实。因此,对我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不是商用车行业本身不赚钱,而是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导致了利润率低。国内商用车行业利润率与欧美日相比,确实差距较大。但这不代表这个行业没有前景。相反,恰恰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

第二,如何提高我们的利润率?目前整个行业已经逐渐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用户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汽车,而是一系列相对优化完善的服务体系。除了基础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如何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拓宽服务的宽度和广度非常重要。

三是高品质商用车产业将以服务为导向,挖掘商用车产业潜力,实现商用车在交易、金融、保险、拆解、再制造、服务、出口等流通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单纯的产品销售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超额利润。比如商业车险费率,我们就相差甚远。以五年的商用车来算,我们的差距在20%左右。

第四,需要从管理层面提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第五,我们需要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入手,减少同质竞争,增强差异化竞争。通过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商用车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销售价格。其次,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更高的价值认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

内卷化竞争:推动商用车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商用车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内卷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通常,内卷化被认为是一种过度的、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但在商用车行业,这种内卷化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国商用车行业做大做强的必要市场条件。

商用车行业的内卷化竞争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在技术研发方面,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各大商用车企业不断创新,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这种技术层面的内卷化竞争,推动了商用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满足了市场和消费者更高的需求。

其次,在营销方面,内卷化竞争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商用车企业加大营销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内卷化营销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但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整个商用车行业的市场关注度和活跃度。

再者,内卷化竞争还体现在服务体系的完善上。为了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商用车企业不断优化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这种服务水平内卷化无疑提升了整个商用车行业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购车和使用体验。

然而,内卷化竞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价格战和过度营销。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卷化竞争确实对商用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迫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从长远来看,内卷化竞争是做大做强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必要市场条件。只有通过充分竞争,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服务提升。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有序公平竞争,促进商用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内卷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用车行业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商用车行业做大做强的必要市场条件。今后,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内卷化竞争,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共同促进商用车行业的繁荣与进步。

虽然当前商用车行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继续追求管理提升,借鉴国际巨头的成功经验,商用车行业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不是这个行业不赚钱,而是我们需要调整策略,增强自身实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