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骗补

不知不觉中,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已经生产出了第100万辆,国产电动车大有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感觉。去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650万辆,一个中国市场占据半壁江山,达到320万辆。可以说,中国在汽车新能源市场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能源车企骗补

特斯拉第100万辆整车特斯拉第100万辆汽车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让车企和消费者都受益了。然而,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一幕。2015年、2016年,大量新能源车企通过各种渠道骗取国家补贴,触目惊心。

原本是帮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却成了车企获取不义之财的捷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新能源汽车骗补的那些事。欢迎关注猫眼的频道。长按喜欢就是对猫眼最大的支持。

这件事还要从2016年的一次检查说起。当时,为了了解新能源汽车补贴情况,财政部对已经获得和正在审批中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进行了全面调查,但调查结果却令人吃惊。当时检查了40.1万辆新能源汽车,查出9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作弊,一时间将新能源汽车行业推到了舆论漩涡的中心,各种作弊手段也浮出水面。

未生产,虚报车辆骗补

新能源汽车厂商要想拿到补贴,正常来说应该自己造车,通过各种渠道卖给用户。用户填写各种信息,领取牌照和行驶证,车辆销售一空,达到国家推动电动车普及的目的。然后国家给工厂补贴,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快速发展。

然而,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并不这么认为。从生产一辆车到销售需要太长时间,销售和售后的成本也不低,所以他们干脆伪造一些客户信息。在车造出来之前,他们已经可以拿到车证和行驶证了。有了这些信息,他们就可以申请国家补贴,这样不是更快拿到钱吗?

比如被查出骗保冠军的苏州金龙,就属于有牌照没车的骗保。2016年财政部查出苏州金龙,2015年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1683辆。到2015年底,车辆还没有造出来,但这1683辆车的补贴已经拿到了。很神奇,所以多申报了5.199。

这一点我不明白。我发现了为什么这么严重的造假只是轻描淡写的罚款整改,力度并不大。如果对他们进行重罚和高额罚款,至少违法成本会飙升,对后来者也是一种警示吧?

电池回购合谋骗补

众所周知,在电动车的所有部件中,电池组是最贵的,但是电动车会有一个车架号,但是电池组不需要和车架号一一对应,所以一辆车的车架号是唯一的,但是电池组不是唯一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漏洞。

企业找一些客户,你按照正常流程买我的电动车。购买后可以拿到国家补贴,然后客户把车的关键部件卖给我们厂,我给你补点钱。当然,客户必须盈利,而我们厂只需要造一个车架,把回收的电池组等零件组装起来,那就又是一辆可以申请补贴的车了。

以这种方式作弊的有12家,北京现代、浙江吉利、北京福田、少林客车等知名车企也赫然在列。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补贴成了蛀虫横行的粮仓。

自产自销骗补

还有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导自演。通过投资和复杂的关联投资,新能源汽车企业全资或参股下游汽车租赁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出来不是卖给普通用户,而是卖给自己下游的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负责具体的运营项目,项目的成败其实并不重要。变好了还是输了都无所谓。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骗补大多发生在公交车领域,比如6-8米的纯电动公交车,造价50万,国家补贴30万。很多地方都提供1:1的匹配补贴,也就是说一个汽车公司生产的一辆车,即使不卖给客户,也能净赚10万元,所以把车卖给自己的子公司,就已经赚到了补贴的钱。

如果旗下的租赁公司盈利,那是最好的。如果管理不好,最贵的电池组会被低价回收,拿回去组装,赚一波补贴。例如,康迪电动车集团就是这样。它把车卖给它的左中右公交项目。共享汽车虽然也在运营,但利用率很低。只能说是打着环保旗号的失败项目。

当初大水漫灌的补贴政策,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那些专心工作、投机取巧的人可以受益。但随着近几年补贴政策的实施,洪水灌溉后,裸泳者终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比如第一家拥有双车资质的汽车厂商长江汽车,一开始就是依靠李嘉诚的资本,其他汽车公司都是专攻一个领域。长江汽车一次性发布了四个汽车领域的四种车型,包括纯电动小巴、纯电动微型车、纯电动商用车、纯电动客车,以及围绕其打造的各类电动车项目,都可以获得巨额补贴。

有前员工说,长江汽车从一开始就是带着政府补贴走的。随着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像长江汽车这样靠补贴生活的企业势必会浮出水面。2018年,长江汽车资金链断裂,各种拖欠开始,最终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一家没有补贴的破产企业。

国家补贴充其量是扶马一程,但有些企业把补贴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总有一天补贴会取消。没有补贴的时候,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接受市场竞争规律的洗礼,到底是骡子还是马自然就清楚了。

那么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作弊事件呢?看完评论请留言顺便赞我。感谢关注猫眼频道。下次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